抓住源头技术创新 | 西浦产学研合作对接交流会

近日,一场高校与科技领军企业零距离对接的产学研交流会在西交利物浦大学举行。现场,来自西交利物浦大学的6位学者围绕智能制造、新能源、大健康、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向现场嘉宾介绍了目前西浦在研及可转化的项目成果。40余名来自西浦国际商学院苏州科技领军企业培育营的企业代表参加了本次交流会。

西交利物浦大学助理副校长、数学物理学院院长马飞教授,西交利物浦大学西浦国际商学院院长Professor Jorg Bley在会议现场致辞。

马飞教授表示,西交利物浦大学构建以理、工、管等支撑学科协调发展为基础,积极推进交叉学科发展,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形成高度国际化、具有鲜明特色、获得国内外广泛认可的良好学科生态。目前,学校与苏州市企业签订横向合同131项。其中与苏州工业园区合作的重点项目方向有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第三代半导体等。

 

Jorg Bley教授呼吁,政府、企业和高校都应该抓住当前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为技术创新和市场化应用提供资金支持和灵活的执行机制。他认为,世界正在快速变化,创新是推动变化的关键。高校在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培养具备跨文化领导技能、技术技能和创新精神的未来人才。

抓住技术创新“源头”,赋能产业升级价值链

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做好基础研究为技术创新提供更多源头支撑”。交流会现场,来自西浦电气和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系、智能科学系的老师分享了他们的技术成果、全球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对相关产业发展的真知灼见。

西交利物浦大学智能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系副教授赵春博士介绍了《基于第四代半导体的高性能MEMS温度传感器芯片》。如今,第四代半导体是国家重点战略科技,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与性能优势的新一代半导体。而在国内的温度传感器市场,如今有千亿级的市场需求。作为全球第一批第三代半导体和第四代半导体温度传感器的研究团队,赵春博士项目团队在产品的设计到制造到封装以及场景应用都具备了成熟的经验。

 

西交利物浦大学智能工程学院计算机系副教授俞凌云博士在介绍项目《可视化与数据交互界面》中表示,如何创造人与数据沉浸式交流的环境是项目团队目前的研究方向。随着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发展,数据信息转换为图形,让内容变得更易理解和使用,并且可以广泛应用到生活、生产等方方面面。同时,俞博士还介绍了空间交互技术及其应用场景。她表示,合理利用空间交互技术能让用户实现高效人机对话并获取有用信息。

 

西交利物浦大学智能工程学院计算机系助理教授朱晓辉博士带来了《多功能水环境检测无人船及应用》,该技术为水环境评估和管理提供有效的科学工具。目前,朱博士的无人监测船已升级到第四代,并可搭载相关流速仪器,可实现物体避障、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水数据可视化、湖床3D建模等功能。

 

西交利物浦大学智能工程学院智能科学系助理教授李圣辰博士介绍了在研项目《用于声学信号内容理解的机器学习算法前瞻》,李博士表示,对于声学信号内容进行理解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典型的声音信号理解任务包括但不限于:声学场景分类,声音事件检测,声音异常检测,音频内容描述等。他还分享了用于声学信号的机器学习算法的发展方向以及应用场景。

 

西交利物浦大学智能工程学院智能科学系讲师王佳博士为大家带来了《工业应用的数据驱动强化学习》的研究成果。王博士围绕数据驱动的强化学习、AIGC时代:未来已来,万物皆可AI生成、AIGC的阿喀琉斯之踵、从小样本到AIGC、AI工业视觉落地实践等方面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方向和成果。

 

西交利物浦大学智能工程学院文辉清教授的博士团队成员徐培超博士为大家带来了《双碳背景下第三代半导体在可持续能源的应用》,文辉清教授团队专注于第三代半导体和可持续能源的研究与应用。他认为第三代半导体功率芯片和器件的固有特性,决定了其在实现光伏、风力等新能源发电、直流特高压输电、固态断路器、大功率并联变换器和新能源汽车等电动化交通、工业电源、民用家电等领域的电能高效转换优势,第三代半导体将助力“双碳”战略的实现,并成为实施这些国家战略的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 

 

会上,企业代表从自身发展领域出发,与研究团队代表就企业研发长期目标、存在困难瓶颈以及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场的20余家企业向西浦提交了深度合作意向,西浦相关技术转移转化团队也于会后进行了一对一交流,期待校企双方能促成更多交流成果,实现互惠共赢。

 

-----------------------------------------------------------------------------------------------------------------------

供稿:西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